查看原文
其他

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

2018-04-12 央视新闻

那是一个乱世,他带着一群徒弟周游列国,颠沛流离十四年之久,遭白眼、被追杀、险绝粮,上演了一出出“夫在囧途”。可他呢?泰然处之,一路弹唱到底,“金句”频出。身故之后,留下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他就是被尊为“万世师表”的孔圣人。4月11日,孔子逝世纪念日,是时候带你见识夫子那有趣的灵魂了↓↓





《论孔子的幽默》

(节选)作者/林语堂

子曰:谓似丧家之狗,然哉!


孔子自然是幽默的。

他十四年间,游于宋、卫、陈、蔡之间,不如意事,十居八九,总是泰然处之。

他三次问门人:“我们一班人,不三不四,非牛非虎,流落到这田地,为什么呢!”

这是我所最爱的一段,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。

有一次,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。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,说他的相貌,并说他像一条“丧家犬”。

孔子听见说:“别的我不知道。至于像一条丧家狗,倒有点。(谓似丧家之狗,然哉!)

须知孔子是最近人情的,他是恭而安,威而不猛,并不是道貌岸然,冷酷拒人于千里之外。


子曰: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


《论语》一书,有很多孔子的人情味。要明白《论语》的意味,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,很多是燕居闲适的,脱口而出的话,幽默自得的话,甚至开玩笑的话,及破口骂人的话。

由这些闲谈实录,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。

孔子对他门人,全无架子。他一定要坐着讲。孔子说:“你们两三位,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不好说的吗?我对你们老实没有?我没有一件事不让你们两三位知道。那就是我。(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)”这亲密的情形,就可想见。

《论语》通盘这类的口调居多。随举几例:

“御乎射乎?”章——有人批评孔子说“孔子真伟大,博学而无所专长”。孔子听见这话说:“教我专长什么?专骑马呢?或专射箭呢?还是专骑马好。”这哪里是正经话?孔子幽默口气,你当真,煞风景是你,不是孔夫子。

“其然,岂其然乎?”章——孔子问公明贾关于公叔文子这个人怎样,听见说这位先生不言、不笑、不贪。公明贾说,“这是说的人张大其辞。他也有说有笑,只是说笑的正肯合时,人家不讨厌。”孔子说,“这样?真真这样吗?”这种重叠,是《论语》写会话的笔法。

“赐也,非尔所及也”章——子贡很会说话。他说:“我不要人家怎样待我,我就这样待人。”孔子说:“阿赐,(你说的好容易)我看你做不到。”这又是何等熟人口中的语气。

“空空如也”章——孔子说:“你们以为我什么都懂了。我哪里懂什么。有乡下人问我一句话,我就空空洞洞,了无一句话作回答。这边说说,再说说不下去了。”

“群居终日”章——孔子说:“有些人一天聚在一起,不说一句正经话,又好行小恩惠——真难为他们。”“难矣哉”是说亏得他们做得出来。朱熹误解为“将有患难”,就是不懂这“亏得他们”的闲谈语调。

子曰:沽之哉,我等贾者也。


幽默是这样的,自自然然,在静室对至友闲谈,一点不肯装腔作势。

有一次,他说,“我总应该找个差事做。吾岂能像一个墙上葫芦,挂着不吃饭?(吾岂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)

他说,“出卖啊!出卖啊!我等着有人来买我。(沽之哉,沽哉,我等贾者也。)”意思在求贤君能用他,话却不择言而出,不是预备给人听的。但在熟友闲谈中,不至于误会。若认真读它,便失了气味。

孔子骂人也真不少。今之从政者何如,孔子说:“噫,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”“斗筲”是盛米器,就是说“那些饭桶,算什么!”骂原壤(孔子的老熟人)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。骂了不足,还举起棍子,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。

骂冉求“非吾徒也。小子鸣鼓而攻之,可也。”真真不客气,对门人表示他非常生气,不赞成冉求替季氏聚敛。“由也不得其死然”,骂子路不得好死。

孔子真正属于机警的话,平常读者不注意。最好的,我想是见于孔子家语一段。子贡问死者有知乎。孔子说,“等你死了,就知道。(非今之急,后自知之。)”这句话,比答子路“未知生,焉知死。”更属于机警一类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也是这一类。

美国大文豪Carl·Van·Doren(卡尔·凡·多伦)对我说,他最欣赏孔子一句话,就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孔子说:“再,斯可矣。”这真正是自然流露的幽默。有点煞风景,想来却是实话。

配图/出品于明代万历二十年的《孔子圣绩图》,系明代巨匠仇英、文徵明书画合璧,为我国最早成形的连环画作品,依据《论语》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等古籍,生动再现了孔子一生行迹。


孔子·传

孔子

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

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

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”

「司马迁」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

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(zōu )邑人(今山东曲阜)。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者。历史学家钱穆誉其为“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”,称“在此五千多年,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,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,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,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。”


打破“学在官府”传统


孔子早年丧父,家境衰落。虽生活贫苦,但他十五岁即“志于学”,“三十而立”,授徒讲学。颜渊、曾点、子路、伯牛、冉有、子贡等,是他较早一批弟子。相传他有弟子三千,其中七十二贤人。孔子办学名闻遐迩,私学的创设,打破了“学在官府”的传统,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。

图/南京夫子庙小学320名新生 在夫子庙大成殿举行“开笔破蒙”典礼

周游列国十四年


孔子生活的年代,天下大乱,中央政权式微,五霸之类诸侯国家纵横捭阖、血腥争斗。孔子逆潮流而动,意欲挽狂澜于既倒。他的理念是斯文救世:用仁德代替凶恶,用仁政代替暴政,用博大仁爱之心代替狭隘争拗之心,用善良坦荡温文尔雅之貌取代邪恶忤逆野蛮诡诈乱相。

公元前517年,鲁国内乱,孔子离鲁至齐,在齐不得志,又回到鲁。在鲁国,其仕途经过一番波折之后,仍难以施展政治抱负。于是,他带颜回、子路、子贡、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“父母之邦”,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。当时,孔子已五十五岁。

修“六经”留《论语》


孔子晚年修订“六经”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他去世后,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,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

儒家讲“无所为而为”,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。纵一切努力都是枉费,明知不会成功,可他未曾停止奔走。他告诉我们,这样做的结果,将永不患得患失,因而永远快乐。所以,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又说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
图/视觉中国 @故宫博物院


点击「写留言」分享

孔夫子对你的影响

猜你喜欢


觉得不错请点赞

本期监制/杨继红 主编/李浙 编辑/王若璐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